蒋镜海(1880.10~1964.1),李鹊沟头村人。据家传,蒋镜海自幼聪颖、能干而好学。但其家境比较贫困。童年时他便经常帮助父亲蒋景嵩下坡干活,春冬两季农闲时还随其父到外村去脱坯烧窑。这时,有一家姓艾的财主,见他聪明伶俐,便问他想不想念书。当得知其愿意而担心生计艰难、念不起时,这家财主便让其免费到自己的书房里当陪读。几年后,正赶上清朝末年“废科举、办学堂”的机会,他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了由知县袁世承创办的乐安(今广饶)师范传习所(学制四年)。在校期间,蒋镜海思想进步,反对帝制,拥护共和。主动剃去发辫,故意在大门口外的石凳上坐着,面对众多的围观者之纷纷议论却毫不介意,反而谈笑风生,抨击帝制,宣扬共和。他毕业后就在邻村教小学。民国元年(1912)秋,他受聘到在乐安城里文庙明伦堂后院设立的师范养成所任所长兼教员(民国二十五年版《续修广饶县志》中有载)。两年后谢职在家务农。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年,乐安县改名为广饶县)。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北洋政府袁世凯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签约,要派出10万名华工为协约国服役。民国六年(1917年),欧战方酣,广饶县即招华工赴欧助战。此时,蒋镜海认为这是抗击侵略、报效祖国、为国增光的义举。且在家亦受贫穷困扰,饥寒交迫,倘若坐以待毙还不如出去大干一场。由是,他自愿报名参加了旅欧华工队伍。
展开剩余59%同年10月20日,他随华工队伍一起从广饶坐车到青岛上船,自青岛起程,飘洋过海,堪受艰辛,历时50多天到达法国挪叶即华工总分发处。旅欧华工的管理,按军事编制,实行严格的组织纪律。编制分总道、道、营、连、排、班六级。总道长由法国人出任;蒋镜海任该总道之四道八十九营营长;四道队长是吴电田。华工的主要任务是修铁路、护公路、挖战壕、送弹药、抬担架等项。在华工中还成立了青年会、旅欧同仁会等自己的组织,蒋镜海为其领导人之一。并建立了华工汉语学校,聘请蒋担任兼职教师。
蒋镜海在国外利用工余时间,撰著了《旅欧文集》(手稿本)一书。该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写实与议论并举。有记事、序、颂、书信、祭文,亦有诗歌、楹联、谜语,还有起草公文、中英(法)语教学以及交战诸国死亡人数统计等十一个部分。其中诗歌占比重最多。诸作品始终贯穿着他笃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通过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在其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了华工在欧战中和往返旅途中的辛酸际遇;表达了他对战争以及身处异国、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艰苦服役的忧愤之声和爱国、怀乡之情。笔触简练流畅,感情真挚朴实。
1920年(民国九年),蒋镜海回国后任临淄县三区区长,山东省公署授以三级银色奖章(《续修广饶县志》中对其亦有载)。谢职后他又在本村创办了沟头小学。系义务教学,没有工资。村中只有2亩校田,归他耕种以作为教学的报酬。1936年小学停办。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从华北直趋中原,进逼南京,国家危在旦夕。日寇入侵到山东境内,韩复榘不战而退。蒋镜海对此非常气愤,他对家人说:“国难当头,有血性的中国儿女决不当亡国奴”。1940年他又应聘到周村中学去任国文教员。在学校里他鼓动学生,宣传抗日,罢课示威,抵制日货。任职二年回家,已进入耆老之年。自此之后他再没有外出任职,而在家专门攻修医学,为父老乡亲看病。直到1964年1月20日在家病逝,享年84岁。
本文作者:蒋德山
内容来源《广饶文史集粹》
发布于:北京市嘉正网配资-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股票投资公司-股票配资成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